第三十二章 至诚之道浑厚如大地
第三十二章 至诚之道浑厚如大地
第三十三章 中庸,天地万物运行的最高境界
天地之间,流淌着浩荡不息的时间长河。
万物在时间的长河中涤荡,人生在岁月的浪花中经受洗礼。
而这一切的存在,都固守着千古不易的法则,不论是以怎样的姿态面对。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正道,包容万物。万物生存,为我所用。人之所思所为,只是在于“时中”,就是说,是否在适当的时间做出了合适的行为。其实,万事皆然,有句成语“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就是绝妙的描述。没有永恒不变的哲理,唯有世界的存在。
“中庸”就是一种存在,是一种天地间人与万物生存所依附的关系,是时间和空间的完美;是包容,也是利用。借天地间的一切,为“我”所用。
因为“用”,所以就有了方向的不同、效果的差异、初衷的善恶,于是就有了占有与平衡,自然就产生了世间的纷争,也就有了所谓的君子与小人:君子就在于“时中”,而小人失于“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君子与小人互为依存。这世间需要精英,也同样要有平民的生存。在高高的尖塔下面,是深厚的泥土这一基础。
对于人的行为,“我”与“非我”的共处,无论“中”与“不中”,天地都以其博大的胸怀给予包容。重要的在于修养,在于修养是否纯正,是否出于“诚”。“诚”就是“成”,努力成全他人,最终成就自己。子曰:“己欲达而达人。”“天地至诚”,至诚则无欺。
真理是理所当然的存在,而谬误也必然有其立足之地。然而说到底,处在这里和位于那里,正面和背面,正确或是错误,“我”与“非我”,都是天地间的存在,都是包容在天地间的存在。
《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中庸》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关于人生哲学的大书,是修己用世的最高道德标准,是指导人们进行人生实践的理论教科书。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旧时的学者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公元前483年—公元前40也年)所作,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但是根据历代学者考证,则认为现存的《中庸》是秦汉时期儒家修订整理的作品。特别是经宋代大儒朱熹注解,《中庸》成为独立的儒学经典,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合称“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了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必读书,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朱熹还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是经世致用的学问。
- 致癌物品 厨房里有它别用不仅伤肾还致癌[图]
- 以酒相酌清苦的明月以诗抚慰寂寥的花朵好梦乍回沉心未烬风雨如晦[图]
- . . 韩昭侯使骑于县使者报昭侯问曰“何见也?”对曰“无[图]
- 张仪想用秦国、韩国和魏国交好的形势征讨齐国、楚国而惠施想用这[图]
- 道本义是道路后引申为事理、规律、方法等等此处的含义是指社会政[图]
- 阳明说“闲思杂虑毕竟也是从好色、好利、好名等根上产生的看这些[图]
- 汾阳为唐室中兴元辅乃正朔未更而高勋名阀已换槐荫斜日一片凄迷誓[图]
- 张仪游说秦王说“我听说‘不知道事情的缘由就开口发言是不明智的[图]
- 有人把这首排律压缩成五绝云万绪含淳待三生设想工百年辛苦始何用[图]
- “玉机”有珍重之意“真藏”则指真脏脉由于本篇主要讨论四时五脏[图]